机械化和自动化可能是日本茶产业最大的特征之一。从茶树修剪、采摘到茶叶的加工、包装,制茶机械已经深入到日本茶厂的各个环节。这种“丧心病狂”的机械化,茶厂看上去是如此冷清,但却不得不承认,日本茶产业机械化大大降低了茶叶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茶厂管理和标准化水平。
一、现代化茶园管理,基本实现机械化
日本茶园由农户分散经营,每户约2公顷左右,但茶园集中成片,茶园管理现代化。
茶树栽培管理的技术水平非常高,茶园规范、茶行笔直、茶蓬整齐,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日本茶树栽培主要茶行行距1800公分,茶蓬高度在1米左右,便于机械操作,每行标准长度30米,即用手持式采茶机采摘一个来回的鲜叶基本可装满集叶袋。茶园施行秸秆还田、行间覆盖、安装防霜设施等,既防止杂草生长,又起保湿作用,覆盖后免耕,有机肥料一般采用机械撒施。茶园内外道路完善,车行道基本是沥青路面,部分铺设轨道,适应机械化作业。
日本的主茶区气候条件适宜、土壤结构较好,保水保肥能力强。所以他们茶园灌溉设施运用很少,仅有少量示范茶园有滴灌和微喷灌设施,根据生产需要可以随时提供足够的水分。另外,日本茶区在3月份常出现霜冻,为防止茶树受害,普遍采用了风力防霜技术。
二、生产高度自动化、标准化
日本茶农的生产组织方式有2种:一是栽培、加工一体化的个体生产;二是农协联合生产。
农协毛茶加工厂是由茶农联合,在政府扶持下建立的。农协的茶农将鲜叶交给工厂加工,茶叶出售后按其鲜叶数量、等级分成。毛茶生产线,从鲜叶进厂开始,整个加工过程全部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达到2条生产线只需2名工人坐在计算机前监控的程度。
茶叶加工生产标准化程度高,特别是加工过程管理的工业化,茶叶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动化的蒸青生产线来完成。茶叶原料不落地,使产品卫生得到了可靠保证。
三、中国茶与机器的较量
前段时间发生“安溪禁止压茶机”的事件,看似一台机器的安放问题,却颇受争议。到底是应该坚持传统制作技艺,还是改用机械替代生产?
不仅是铁观音,机械化生产无疑是整个中国茶产业面临的转型升级。面对茶产业的规模化,许多大、中企业已经不同程度的实现机械化,促进茶叶产量的提高、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现代化。但是,仅仅依靠产量战略,会导致市场的滞销,并且影响茶叶高端产品的生产。
宁祯文说:茶行业成本的大头在茶园种植及管理,机械与手工成本十倍差异都不止。机械化生产是茶叶生产的根本出路。借鉴日本茶产业机械化的经验:市场是分级的,中小茶农尽可能采用机械化生产中低端产品,而实力强、组织化程度强的龙头企业则通过精细化生产,为市场提供高端产品,并可以保留手工制作高端茶的传统。
另外,机械是可以不断改进的。我们可以根据需求和产品的性质来研发和改进机器,从而在生产成本降低的同时,使机器制作出来的茶更满足市场的需求。
下一篇:中国最美茶园,堪称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