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围绕绿茶产业纵向发展较深入,多品类茶横向发展非常缺乏。川茶知名度偏低、业界话语权不强,与四川茶业大省、茶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在四川,现在的茶客越来越多选择外省的铁观音、普洱,川茶地位尴尬。在省外,茶客也仅会优先选择四川的明前茶。在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前10强中川茶无一入选。四川年外销毛茶20万吨以上,近60%茶叶沦为省外品牌茶叶的原料。国内出口茶叶占总产量的30%,而川茶出口占比不到1%。
除了市场大环境的因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诸如茶园面积小、分散、效率低,只有春茶一季可以采摘,茶农积极性不高;茶叶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产能低,效益差;部分茶区农药残留高;品牌多,知名度小,市场认可度低,没有铁观音等叫得响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宣传力度不大。然而,这些并非根本原因。
2、川茶区域公共品牌缺乏,茶叶品类单一
川茶产业发展迟滞的根本原因在于川茶区域公共品牌没有树立,茶叶品类单一。川茶没有鲜明的特点,概念模糊,没有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唯一有历史传承的区域公共品牌——蒙顶甘露,在市场上难觅踪影。川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影响力,口碑仅限于绿茶和花茶。
这种认识下的川茶,略显宽泛而空洞。绿茶只是六大类茶之一,是不发酵茶,以绿茶来概括川茶,不具有鲜明的区域品质特征,消费者很难准确了解其品质特点而加以选择。国内市场有多种绿茶,具有历史传承的区域公共品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影响力,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占据着国内绿茶消费的中高端市场,川茶很难突破。近几年竹叶青茶和天府龙芽在国内市场虽有所崭露头角,但市场影响力仍然有限。况且仅一家功不能带动川茶走出困境。
3、川茶具备发展基础,却没有充分利用
川茶具备发展各大类茶叶的优良基础,却没有充分利用。任何一种茶树品种的鲜叶都可以加工六大类茶,即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只是加工工艺不同,茶叶颜色不同,茶叶口感也不相同。由于独有的地理和土壤条件,四川茶叶内含物比其他区域茶叶丰富。从六大类茶叶生产来看,绿茶对茶叶鲜叶原料要求最高,四川以绿茶著称,充分证明川茶品质优越,理论上讲,用能生产优质绿茶的原茶加工其它各类茶,品质上也更优。其他区域也是无法比美四川春茶而着重于开发发酵茶,并形成品牌效应和独特的茶文化。
有关领导就曾表示:“川茶一直都是主打绿茶,在多数人心里,以竹叶青、叙府、文君等品牌为代表的绿茶就等于川茶。”市场认知上把川茶定位在绿茶,川茶生产企业也局限在绿茶生产,少数企业开发了其他茶品却没有影响力。产品单一,产业链短,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差,在可持续发展上缺乏后劲。至今,全川茶叶生产仍然是以绿茶、花茶为主的局面。川茶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也是川茶难以振兴的根源所在。
4、绿茶的特性注定了其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绿茶要新,要喝当年茶,即使是现代储藏条件,三年以上绿茶内质也丧失大半,绿茶的鲜香几乎喝不到了。其原因是绿茶不发酵,容易被氧化。茶叶保质期主要针对绿茶。其它类茶是越放越好,越沉越好,比如黑茶类的普洱。近年开始炒作的白茶,也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之说。发酵茶在存放中可持续发酵,使茶变得更醇和,这是发酵茶的一大优势。绿茶不耐保存,几年后价值就减损,不能长存也就难以传承。
而黑茶、红茶、白茶都能长期保存,还会越放越好,随时可以展示品尝。特别是近几年茶叶收藏热,对陈年老茶的追捧,使得黑茶、红茶、白茶等市场销量大幅提升。绿茶却要面临每年都要完成销售的巨大压力。以绿茶为主的生产模式,春茶没有收藏价值,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和购买量。川茶虽以绿茶著称,其春茶品质优于龙井、普洱、铁观音等茶叶品种,但与这些茶品相比,品牌影响力小、不能长期储存保值增值、仅春季茶叶可以采摘加工,消费市场主要在川内,难以出川,更不用说国际市场。
5、川茶产业没有走入良性发展轨道
众多川茶企业围绕川内绿茶有限的市场展开激烈的同质化竞争,茶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市场价格越来越便宜,企业利润越来越薄,茶企背后的广大茶农也难以通过种茶、采茶脱贫致富;这就是川茶所陷困局。其根源就是川茶过于依赖绿茶。如果只注重发展绿茶或者绿茶的某些品种和品牌,很难帮助众多川茶企业提升效益,从根本上改变川茶产业的困境。
7、绿茶独大导致茶叶资源未被充分的利用
绿茶原料以春茶为主,较少使用夏秋茶,大量夏秋茶老在树上,而夏秋茶叶占茶叶原料的70%。由于茶企只加工绿茶,不生产发酵茶,基本上依托春茶作为原料,产品单一,且不收储加工夏秋茶,导致开工率不足,产业链不完善、产能受限。而夏秋季仍然是以加工绿茶为主,使绿茶供大于求,品质大打折扣,实际上严重影响了绿茶的口碑,导致绿茶价格低、利润空间小。
茶农在茶场主要是采摘春茶,夏秋季需要另觅职业,工作稳定性差、收入低。绵阳的北川、平武及四川其他部分茶场都以高山茶为主,当地大量农民以茶叶为生、缺乏其他谋生方式,平均收入4000元左右。政府扶贫的主要对象也是茶农。夏秋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烂在地里,本可以增收的项目白白浪费。贵州省都匀市就尝试了将夏秋茶采摘后做成黄茶,充分利用原茶,提升了农民收益。
现在,茶叶消费方式和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不再只是喝绿茶,而更多的是喝红茶和黑茶等其它类茶。不仅饮茶,还会收藏。这一变化为振兴川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茶企顺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绿茶生产,开发其它品类茶叶生产,如红茶、黑茶,川茶就可能振兴,走出困境。
凭借四川优良茶叶品质,川茶企业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夏秋茶大力发展发酵茶及其他茶品。这样既丰富了川茶品种,让川茶企业产值翻番,增加收储茶能力、延伸川茶产业链,又避免绿茶市场泛滥,大大拓展了川茶产业发展空间,使川茶可长期储藏保值增值、成为传播四川文化的载体。由于四川高山茶占比较大,基本不用农药,属于有机生态型农产品,完全可以进入国际市场。北川佛泉茶厂就曾开发红茶和龙井茶,红茶经过多年保存仍然口感甘润、浓厚,而龙井茶也因无农残、口感好而得到龙井茶产区茶客的青睐。
同时,带动茶农增收、脱贫致富。广大茶农春夏秋都有茶可采,可以多增加1万元以上的收入,为其增收、脱贫致富起到明显的帮扶作用,促使茶农专心经营管理茶场,稳定茶产业上游。川茶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将会勃发盎然生机。
>>>对于川茶产业的发展建议<<<
1、大力挖掘川茶历史,积极推动川茶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