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高明而德中庸 融三教以成茶道
中国茶文化大師成先勤先生茶語
初秋時節,四川茶行業協會會刊編輯部約當今川茶代表人物----蒙山派茶文化大師成先勤先生開示茶道,地點就在蒙山仙茶文化展示中心---成都仙宗茶府。賓主寒喧之後,在茶府那間素潔雅致的茶室裏,這位繼承了古老茶藝絕學的蒙山派掌門人,對古今茶道娓娓道來,尤如室內嫋嫋飄升的茶香,令人回味無窮。
成氏茶語深入淺出,頗具特色,下面擷取其中精華,以饗讀者。
茶道人生
茶是大自然中的一種生命,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茶在水中的自然沉浮,就好比人在世界上自然沉浮。茶有苦澀甘甜,人有悲歡離合。人生的真諦就是不管茶辱悲歡,貴在活出真性;茶藝的真諦就是種茶制茶、燒水泡水泡茶,不管什麼名頭花樣,只求獻上一杯好茶。所謂道法自然,只是順其自然而已,在這一點上,人生與茶道完全是一致的。
和一成真
茶需靜品,其哲學思想為“和”,致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其感受則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茶人的最終追求是“真”,人不真,茶亦假。日式茶道的許多東西我不喜歡,已流於形式,徒具外表,少得其“真”。真正的茶道,必須是要從美的形式,上升到美的哲學。
甘露野草
真正的茶文化,是要分喝茶、品茶、茶藝、茶道這四個層次;需是好茶、好水好人、好環境、好技藝,樣樣俱全,才能使喝茶這一物質活動提升為精神享受,進而達於茶道的層面。這些條件哪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飲茶的人不對頭,缺乏真正的品位和修養,那麼再好的茶、水、環境、技藝都不可能使之變為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我們通常說這是“甘露灌野草”。
禪茶一味
現在的茶館基本上都是吹牛談天、說事應酬的場所,真正品茶論道的地方,幾乎沒有。仙宗茶府這間茶室,雅氣十足,這才像真正飲茶的地方。茶藝從總的來說,分為道家,佛家、文人士大夫、富貴之飲和民俗幾種類型。四川的泡茶、蓋碗茶很有特色,但基本屬於民俗類型的,雖然有和很強的社會影響面,但內涵並不深。真正最具滋味的是禪茶,那種精神的凝聚力、對世風的教化、對佛教慈悲愛物思想和禪文化的傳播,可算得上傳統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我這麼多年搞茶文化研究,從大量的資料中發現,搞茶搞得最好的還是佛都寺廟。人們常說禪茶一味,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跟佛教的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現在的禪茶設計者們多停留在表面上,像當年趙州和尚那樣理解禪茶的,幾乎沒有。其實,我們查閱有關茶文化的歷史資料,發現古代許多寺廟都是以種茶採茶制茶為主要經濟來源,禪宗公案裏也經常有禪師們在採茶制茶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借茶喻禪故事,比如“溈山摘茶”公案,等等。
文化化茶
對國學一點感覺都沒有,要入茶道的門,是很難的。前一陣韓國有一個叫“陸羽研究會”的團體來訪,人家的中國文化功底深啊,每一個會員對陸羽所著的《茶經》都是倒背如流,而且還在北京專門講《茶經》。喝茶要是沒有文化在裏頭,跟口渴喝水有什麼區別啊,怎麼可能上升到茶道嘛?蒙山茶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中國茶文化史,從上古的仙茶文化,到唐宋時代的貢茶文化,再到後來的邊茶文化,蒙山茶的歷史從來未曾斷絕過。而中國的其他名茶,就未必有這樣的底蘊了。古時候,蒙頂山上的茶園稱之為“茶界”,那是有講究的—凡夫俗人不可以隨便上山越界,否則蒙頂仙茶就不靈了。說實話,在有著兩、三千年茶史的蒙頂山上,隨便抓一把泥巴都是文化!
蒙山系情
說起蒙山茶,還真是我們一夥人從一片廢墟之中重新恢復的。四川從滿清覆滅到解放初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1949前後,蒙山茶只剩下很少的“地坎茶”(少而零星之意)。1951年,西康省農業廳在蒙山建“西康茶葉試驗站”,也只有二、三十畝零星茶園,是原先古永興寺的廟產,沒有什麼像樣的規模。1958年,毛澤東到成都視察工作,當時他對省委領導說,四川很有希望,四川有好茶嘛,中國有個揚子江,四川有座蒙頂山,揚于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嘛。後來,相關領導立即組織制出蒙山茶,送給老人家。毛澤東品嘗蒙山茶後說:“蒙山茶要發展,要與群眾見面”。後來省委書記李井泉到名山縣視察工作時,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名山縣專門召開千部大會作了傳達和動員,許多當時的幹部現在都還記得。正是“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名山縣籌建蒙山茶場的事就擱下來了,直到1963年,四川省國營蒙山茶場才成立,我也就在那時候上的蒙頂山,成為了蒙山茶場的第一批“元老”。當時我們一幫知青白天在蒙頂山上開荒種茶,晚上就住在山頂的永興古寺裏。那時的古廟殘破不堪,廟裏的出家人早就跑光了。我們在永興古寺一住就是幾十年,戀愛結婚生子都在廟子裏頭。當年的老知青中,有的是前兩年才從那裏搬出去的。我們從當時只有400餘畝茶園,到“文革”以後,擴大到1500畝。而我們的年齡也從十六、七歲的少年,變成了年逾花甲的老翁。一晃就是40多年的時間,我們這一批成都老知青變成了地地道道的蒙山種茶人。
茶界秘密
如今市面上的許多名茶,包括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凡是扁形茶葉,有差不多40%都是以川茶為基茶製成的。所以,全國真正產好茶的地區,還是以四川為首,只是茶葉雖是四川產的,但最後人們到市面上買到的成品,卻是人家外省的晶牌,自然錢也是讓別人大賺特賺了。畢竟人家是用正常管道收購鮮葉,運回去後,是按照人家龍井或者碧螺舂的標準工藝進行副茶的,制出來的成茶,當然算是人家的品牌啦。我相信四川人喝到的龍並、碧螺舂,絕大多數是川茶出去後又返銷回來的。想想也就知道,西湖、洞庭,產茶區就只有那麼大一片地方,昨可能有那麼大的產量嘛?由於氣候原因,川茶比江浙一帶的茶葉要早出10天到半個月時間,所以,每年第一批川茶出來的時候,大量的操江浙口音的茶商,便早已守候在四川的各個茶區了。他們直接從各個茶場收購鮮葉,然後迅速空運回去,每年差不多要收走幾十萬斤。我敢保證,凡是龍並、碧螺春,只要是清明前後上市的新茶,絕對是以川茶為原料的。
語重心長
川茶的落後也是近十幾年的事。我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初,蒙頂黃芽與西湖龍並相比,在價位上還占一定優勢的。當時1斤最好的蒙頂黃芽要賣到50元左右,而1斤最好的西湖龍並也只賣到40元。但到了現在,黃芽和龍井卻顛倒過來了。在改革開放初期,浙江的莫幹黃芽、安徽的黃山黃芽,都曾到蒙山來學習取經,而現在,人家在價格上便早已把我們拋到後面去了。我們到外面參加國際國內的名茶交易會,川茶處處受制於人。不是我們的茶葉不好,制茶水平不夠,而是因為川茶牌子太雜,內耗太大,沒有以著名品牌形成大的川茶集團,在市場競爭中無法與人家抗衡。竹葉青最好的鮮葉都出在蒙山,蒙山茶的產量一直不大,不夠賣,但市場上卻到處都是蒙山茶,出現了生產量遠遠不如銷售量的怪現狀,你們說川茶的品牌能上去嗎?凡是最好的東西,肯定是稀少的。我們最好的蒙頂甘露,一年也只能製成幾十斤;一般的蒙山茶,在市面上已是能買到的極好的茶了,每年的產量大約上千斤;而統統用“蒙山茶”這個名字的茶,每年的產量有幾十萬斤。你們看其中的差別有多大?蒙頂甘露是要在清明前8天,雨過天晴,一芽一葉初展時采,稍微展開便不行了。甘露的制茶工藝也極為講究,忙一整天也只能制出1斤茶葉來,所以產量極低,世人沒幾個能吃得上。所以今天盼望川茶做強做大做出品牌,也希望仙宗茶能夠弘揚川茶文化,重塑川茶的世界地位,為人類健康做貢獻。
附:由成先勤先生整理發揚而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的蒙頂茶藝---天風十二品及龍行十八式。
天風十二品:
蒙頂茶藝“天風十二品”屬典雅派,相傳是蒙山茶開山祖師“茶神”吳理真與其夫人蒙茶仙子所創,本來用於祭祀女媧。傳說蒙頂山是女媧煉石補天之處,因為天沒補嚴,天外罡風從此處下漏,從而使蒙頂山獨享天外風雨的潤澤,成為盛產仙茶的神山,所以在歷史上祭祀女媧是蒙頂山的一項重要活動。這項活動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最終演變為著名的蒙頂茶藝。
蒙頂茶藝共分十二道程式,故又稱“天風十二品”。茶藝表演通常在山頂進行,表演者須沐浴焚香後才可表演。表演過程氣氛肅穆,優雅莊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一絲不苟。茶香縹緲,天風浩蕩,茗煙與仙霧漸融漸逝,神思共天風且合且離,這種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恐怕只有茶道中的絕頂高手才能領悟。
>"/>早茶开园仪式民族广播网成都2月17日消息(记者刘涛通讯员李清凌)二月的四川宜宾春意盎然,阳光和煦、十指纤纤,采茶女将一粒粒嫩绿的茶芽摘下放入框中。2月17日,2017年第十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开园采摘活动在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乡茶园牧歌生态早茶基地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宜宾产好茶,好茶在宜宾”为主题。在广阔的早茶生态基地内,采茶女们进入到各自的采茶 ...
2017-02-20年会现场 3月17日上午,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国际茶叶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小组、中国茶叶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在四川宜宾市正式举行。作为茶界的一次盛会,本次年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茶界代表、国际间茶业行业组织负责人及国内部分产茶省份茶叶消费市场的代表等共计300余人参加。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正式为川茶 ...
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