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其中猫眼CEO郑志昊曾把创新、创业比喻成一个骑手驾驭一匹马,所有人都将会会面临三个选择:
第一,你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赛道?
第二,你要选择一匹好马。
第三,如何培育我们驾驭这匹马的能力?
2017年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提升,新动能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在这个时代,很多赛道都非常好,但为什么有的企业已经跑起来,有的企业却并没有真正站在风口上飞起来?
举个例子,2017年最火的共享单车,一波浪潮的过去不少企业被拍死在了沙滩上。其中,小蓝单车与、摩拜、ofo可以说是风潮刚起时的三大巨浪,迅速席卷了众多城市;并且在关于小蓝单车的用户的骑行体验调查中可以发现:90% 以上的用户都非常满意。可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朝气和工匠精神的产品,并没有能从共享单车这个赛道上跑出来,而摩拜和 ofo仍跑在前面。
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场竞争格局上的差异?细观摩拜和 ofo 一进入战场之后,不仅仅关注用户骑行体验,而是整合资本、供应链、营销等多个环节形成一个产业链条的整体化运作,并且基本把所有的巨头卷了进来,他们从流量、资本、产业服务上支持这两家,全面参与到了这场竞争当中。
所以,整个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改变,产品固然重要,但产品思维已死,产业才是星星之火。
茶产业是中国传统行业,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基于传统行业思维,茶产业以产品为价值主体,忽略了服务、体验及其它关联业态(旅游、互联网、资本、管理等)的价值的挖掘。这导致产业价值被低估和产业资源的浪费,阻碍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推进。
因此,茶产业倡导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转变,更是思维的转变:从以产品为原点的收敛式思维,跨越到以产业链为构架的发散式思维。从产业思维的视角,关注整个茶产业链的逻辑关系、供求关系以及技术、数据、资本、流量、服务等对整个产业的助推作用。
突破资源约束,实现增量价值
茶行业内的存量资源在不断被瓜分,增量资源受成本约束再造困难,但是通过创新业务模式和跨界联融合可以实现渠道、客户、终端、传播等资源共享,实现成本分担或者增量再生,从而突破现有资源的约束,实现产业链价值的立体延伸。
其次,茶产业链复杂,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被浪费。从纵向的,茶园基地、茶叶加工、产品包装到物流、渠道、终端;从横向的,品牌、产品、渠道、消费;从线上的,电商、网站、社群等;从线下的,体验店、茶楼、茶馆、加盟商、经销商等。资源整合及资源合作体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茶产业内零碎而庞大的元素需要更优化的组合来保障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产业效率,多方赋能提升
「赋能」这个词最近很火,企业赋能、管理赋能、个人赋能…...各方都在大谈赋能,那么何谓「赋能」?茶产业又该如何「赋能」呢?
「赋能」的关键是“能”,“能”既是标准又是效率。在同样的成本、资源和人力下,有更高、更优质的产出,这就是最好的赋能。针对茶产业“散、小、乱、弱”的现状和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编者认为从标准赋能、技术赋能、大数据赋能、营销赋能等多方提升产业标准化、智能化的进程,可优化产业效率,达到“高效高质”的目标。
在技术和数据背后持续提升的是消费者对茶叶的认知能力和茶叶的价值;而营销一直是传统茶产业的痛点,营销赋能是拥抱新的媒体和技术,不断挖掘消费者的需求,与数据、互联网等形成了茶产业营销网,无孔不入地侵蚀消费者。
茶产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已经不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而企业及产业价值的创造才是最值得我们突破的,它需要我们走到产业里面去,思考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痛点,思考怎样去提升运作的效率,思考如何在某一个环节里面创造别人不能创造的价值,思考如何和别人共生共赢。
近年来,青岛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品牌农业作为品牌城市新名片,不断提升“青”字号品牌价值,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
2021-08-05北纬40°,京郊半山区,昼夜温差大,北京平谷区是大桃种植最适宜区域之一。平谷大桃也不负众望,摘取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招待会宴会用桃的“桂冠”,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庆礼桃”。 ...
202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