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品质的好坏不仅受制于加工制作的过程,更依赖于茶园的栽培管理和茶树的采摘。随着茶产业不断地转型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机械“智造”不断地融入整个产业链,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通过机器采茶,能减少劳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种植效益,为规模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撑,确保茶树品种良种化和茶园管理标准化。
而机械“智造”是将人的智慧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到机械中,利用机械的精准性、可控性,以达到高质高效生产的目的,其无法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目前,针对四川平原丘陵和盆周山区集中连片区域,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研究提出了“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
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专家介绍:“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是适度规模化茶叶生产经营主体的首选技术。该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机具选择,基地建设,肥培管理,树冠培养和鲜叶采摘六大内容。”
在品种选择方面,应选择纯度高、发芽整齐、发芽密度大、持嫩性较强、节间长、再生能力强的省级以上茶树品种。机具则应采用单人背负手提式、双人担架式等采茶机采摘鲜叶。
基地建设相当于建楼打地基,需要全面考察设计,因地制宜的改造。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专家表示:“推行机器采摘茶叶,首先需对茶叶基地进行适当改造,以便有利于机械化操作。”
具体基地建设标准如下:
1、新建基地宜选择坡度在15°以下、土层深厚的平地、缓坡地建园;缓坡地应等高条植,坡度在15°~25°的坡地,应修筑等高梯地。
2、茶树种植规格:按大行距1.8-2米左右,每亩种植密度3500株~4000株;茶行长度不超过50米,走向应方便机采卸叶,行间操作道20~30厘米。
3、集中成片、土壤肥沃的平地、缓坡地(坡度小于15°)且生长能力较强的老茶园,可通过改土、改造树冠等措施,改造成机采茶园。
进入施肥阶段,应按照重施有机肥,增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和叶面肥的原则,提高机采茶园的生产能力。每年施追肥2次~3次,施用量按鲜叶产量确定。
树冠培养,可使茶树分枝快速伸展,促进新梢生成,达到持续优质、高产的目的。幼龄茶园需进行三次定型修剪,树高控制在80~90厘米,每年进行一次轻修剪和修边,茶蓬面平型或弧型,覆盖度为85%~90%。老茶园采用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修剪技术进行改造,树冠培养参照幼龄茶园的定型修剪,每次机采后进行1次掸剪。
茶叶采摘是一个技术活,采早采晚、采多采少、采老采嫩,无不影响茶叶的产量、品质和茶树的生长发育。因此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中提到:春茶后期,按照不同茶产品采摘不同标准鲜叶,大宗茶按照一芽二、三叶及其对夹叶达到60%进行机采;优质茶按照一芽一、二叶及新梢达到70%~80%,芽叶平均高度约为4厘米时进行机采;优质茶+大宗茶按照一芽三叶及其对夹叶到达60%时,先以优质茶的标准采摘,再以大宗茶采摘方式将鲜叶全部采摘,全年采摘6-8批。
▲注意:在运用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时应选择集中成片、土壤肥沃的平地、缓坡地(坡度小于15°)且生长势和再生能力较强的茶园;选择适宜机采的茶树品种;期间要加强肥水管理和茶树蓬面的修剪。
据悉,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的推广可实现茶园亩产增加5%~18%,每亩节约劳动成本约1000元,提高茶园纯收入20%以上。
茶产业机械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但是机械“智造”难以一蹴而就。机械设备的精准性、可控性等还需要不断优化升级,而技术也要不断提高。在整个茶叶生产链中,包装机械与部分精制机械已较为稳定,初制机械与精制机械的应用还相对保守,而茶园机械作为制茶的先道工序,其应用和优化却相对缓慢。采茶机等先道工序茶机械的推进与初制精制茶机的精准化,以及人与机械的磨合、技术的提高将有力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
下一篇:日本茶“丧心病狂”的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