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一
声
“炒
米
糖
开
水”
——怀余光中先生
1996年5月底,我应邀赴台出席“百年来中国文学研讨会”。从大陆、美国、法国来的作家和部分台湾作家住在六福客栈,这是很有中国味的古色古香的五星级酒店。头一天,刚住下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找余光中夫妇,因为我怀揣着流沙河先生给余光中先生的信和照片。我有急急见到余光中的充分理由。
余光中和流沙河的友谊,已是文坛的佳话,必将写入中国文学史。沙河先生介绍台湾诗,写《余光中一百首》时,我几乎是第一读者。每每读到他在红格大稿笺上,用毛笔书写的妙文时,我都觉得是在欣赏一件艺术珍品。流沙河最早介绍“台湾诗”(说法不准确,应是台湾地区和从台湾到美国定居的那些诗人的诗)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大陆诗风。
与余先生夫妇的谈得非常愉快。他们俩非常怀念在重庆读初中的生活。余先生说,我们在家里常说四川话。他轻声吆喝了一声:“炒米糖开水——”十足的重庆味道,我还没来得及笑,余先生自顾自地笑开了。
我从诗《乡愁》、《民歌》、《白玉苦瓜》和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认识了余光中。大概是我的爱好感染了在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就读的小儿子,他为《乡愁》谱了曲,曾在CCTV上演播。临行前,小儿子让我将《乡愁》的录音磁带带到台湾,赠送给他景仰的余光中先生。
临别,余光中赠给我的小儿子一本他的诗集《安石榴》,并让他带给流沙河夫妇一张他与范我存的合影。
6月1日,“百年来中国文学研讨会”在台北图书馆会堂开幕。白发皤然的余光中致开幕词。余先生引用了杜甫的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说,近百年中国多病,留下太多悲秋般的记忆。梁启超先生百年前就提倡小说,认为小说关系国家兴衰。他讲得很有道理。今天全球华人作家相会在一起,非常不容易。大陆与台湾五十年相隔已经有了差异。但我们可以共同追求中国的未来。不要五十年的政治,要五千年的文化!
回忆起余先生的讲话,没有热情洋溢的言辞,却有着一股震撼心灵的悲凉。他是用悲凉,唤起作家的良知。如今,再翻看当年的记录,他特别解释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个“台”也可以说是台湾的“台”。我再一想,“独登台”是不是暗指“台独”登台?1996年,余先生大概已经有了某种预感。他最后说,两岸交流,欢迎多来作家,少来飞弹。其实是对大陆对台政策表示了不同意见。1996年3月的试射导弹,不仅没有吓退台独,反而让许多民众听信了民进党的蛊惑,造成台独势力疯涨,使两岸的和平统一变得更加渺茫。再看2005年春天,大陆对台政策的变化,不是对过去总结与反思的结果吗?
2005年3月,我在成都《华西都市报》的“乡愁诗会”上与余光中夫妇再次见面。在美国读博士的小儿子打来电话,向余光中先生问好。我向余先生展示他送给小儿子的诗集《安石榴》,一下子唤起了他的记忆。我说,《乡愁》已经传给了我小儿子那一代,这首诗一定会代代相传,成为中国诗歌的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当夜,《华西都巿报》招待吃火锅,流沙河与余光中边吃边谈。言及少年时代的小吃,余光中说,梦中听到好多回吆喝:“炒米糖开水——”那是抗战期间,物资非常匮乏,少年余光中们有一碗炒米糖开水喝,也是享受啊。
后来,在温哥华雪楼,洛夫的家里,几位朋友谈及洛夫那一首《边界望乡》,赞不绝口,都认为余光中的《乡愁》与洛夫的《边界望乡》是“乡愁极品,甚称双璧”。一位诗人俏皮地说:“洛老写这一首诗,余老有一半功劳,因为是余老亲自驾车,把洛老拉到落马洲去望乡。余老拉去一位诗人,拉回一车乡愁,功莫大焉!”众大笑。
今天上午,刚刚去看望了流沙河,还在路上就先后收到“雪楼诗艺小集”——大洋彼岸的诗友们发来的“余光中仙逝”的消息。我不得不拨通电话,用最简单的方式告之流沙河。他有些惊异:“是真的吗?”
想翻看25年前的老照片,耳边又响起“炒米糖开水——”的吆喝声,不觉潸然泪下。
下一篇:茶业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北京茶世界资讯: 8 月 12 日下午, 在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国际茶城满堂香悦茶会上,经过一场详细的论述讲解与激烈的思想碰撞,茶与艺术之间的文化精髓逐渐清晰,从而使在场的茶界与书画界等精英寻找到了讨论的共同点 —— 如何担当历史的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的责任使命,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如何凝聚相容成一点,更能够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新的特色。 在活动现场, ...
2017-08-15大型人文纪录片《茶界中国》 7 月 30 日在京举行开播仪式。这部历时三年,从中国 11 个省、市、自治区走访到日本、英国、肯尼亚等国拍摄的纪录片将从 8 月 4 日起,每周五晚上 9 点 20 分在江苏卫视“九二零黄金时段”播出。 1 茶,是中国的国饮,寄托着深远的中国式品味和文化情结。纪录片《茶界中国》摄制组拍摄了近百位茶人,从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茶叶,展示当下中国的文 ...
2017-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