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下茶友网!最值得信赖的茶友交流社区(www.chayou365.com)
茶友热线:13350848306|茶友首页|加盟合作|帮助中心

湄潭:茶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论坛发言集锦

作者: 湄潭县宣传部 阅读次数:0 1970-01-01 08:33

天下茶友网6月17日讯:神州初夏,茶香四海。5月28日至29日,每两年一届,被喻为国际茶界“奥林匹克”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湄潭县成功举行。会议期间,在“盛世兴茶——茶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茶专家、学者云集湄潭,共话茶产业发展新路。专家学者深入分析了茶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这些分析深刻透彻,对湄潭、遵义、贵州乃至全国的茶产业发展都有启迪和帮助。本期特撷取9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魏在平(中共湄潭县委书记):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黔茶跨越发展

  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跨越式发展黔茶产业的宏伟目标和措施,全省上下掀起了大办茶业的热潮。从100万亩茶园起步,贵州茶面积已达611万亩,投产茶园270万亩,茶园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一位。贵州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增比进位、跨越发展的成功路子,茶产业已成长为贵州五张名片之一。

  贵州茶业的战略选择,要从面积产量扩张向更加注重提高品质效益转型。坚持适宜区域种植,适度规模集中。种改管并举,产加销对接。要产业配套、基础配套;从品种多样性向更加注重提高品牌集中度转型。从高端市场向更加注重大众市场转型,茶叶加工从注重春茶向春夏秋茶并重转变,茶青利用从芽茶向芽茶和叶茶并重转变。产品开发从注重绿茶为主向以绿茶为主、多茶类产品以及茶叶延伸产品并重转变。营销模式由单纯茶叶消费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随着健康消费观念的深入影响,国内绿茶消费增长十分强劲,大众消费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要不断提高茶青下树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既要做高端市场,又要开发大众产品、注重大众需求、开拓大众市场,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注重宣传造势,把“品茶节”、“茶园观光游”、“茶园农家乐”、“最美茶乡”打造为贵州生态旅游的一大品牌。大力发展茶文化,在贵阳、各地中心城市和湄潭等重点产茶县、旅游景区,建立一大批茶馆茶楼,促进休闲、旅游和茶消费。

余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与茶产业发展

  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周国富会长曾经强调“未来10年是振兴中国茶产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要以增强自身凝聚力、影响力为关键,倡导‘清、敬、和、美’的茶文化核心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位理事、会员及全社会茶人、茶友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实现我国从茶叶大国向茶业强国的转变而奋斗。”

  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不仅是理论,也需要通过有形的方式得到展现,茶文化活动正好是其“形象代言人”。茶产业发展,同样需要茶文化的滋润与展示。茶文化核心理念与茶产业,正好可以借助茶文化活动架设起贯通的桥梁。

  现在,我们已经有众多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样式,也不断有新的吸引眼球和具有魅力的茶文化活动出现。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的传播,就是需要茶文化活动的载体,需要这种“水滴石穿”的功夫;茶产业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和认同我们的核心理念。

刘仲华(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依托科技创新,推进茶产业转型

  在我国茶叶种植领域,必须实现由面积增长型向产量增长型、质量增长型和效益增长型转移。

  在茶叶加工领域,我国必须提升茶叶机械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拓展精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市场营销领域,必须实施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同步推进战略,强化品牌建设,创新营销模式,提升消费动力。

  维持产销平衡是茶产业可持续的根本,提振消费是实现茶叶产销平衡的关键。中国茶叶内销市场潜力巨大,茶叶出口在维持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国茶叶出口必须实现五个战略转移:从欠发达国家市场向发达国家市场转移,由绿茶出口一枝独秀向多茶类齐头并进的出口产品结构转移,从出口数量增长型向规模效益并举增长型转移,从出口中低档茶向中高档茶转移,从散装茶出口向小包装品牌茶出口转移。

王岳飞(博士、教授,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弘扬茶文化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提高

  茶是民族健康之液。现代实验发现,茶叶中含有多种对健康有益的功效成分,如茶多酚、茶氨酸。

  茶是家庭和睦之饮。茶平和清淡的自然秉性,与人们追求和谐的要求是一脉相通的。家庭以茶待客的礼仪,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因茶而生缘,因茶而更融洽。

  茶是社会和谐之流。茶是民族交流的纽带。茶能增强民族间的团结,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茶是友爱团结的桥梁。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瑰宝,其内涵丰富、资源丰厚,国人皆饮,雅俗共赏。从平凡百姓人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到文人雅士结翰墨缘的“书画棋诗酒茶”。老年人,喝茶强身,延年益寿;中年人,以茶会友,预防“三高”;青年人饮茶清心,健体养颜;少儿习茶修德,增识益智。

舒曼(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吃茶去》杂志总编):让中国茶文化成为公共外交的“文化使者”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的对外输出,无形中也起到连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友谊。茶,同时作为“文化使者”连接东亚文化的外交纽带,成就了与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的肇始。以至于形成了这些国家的“茶礼”“茶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上声誉日隆,开拓以茶文化融入公共外交已经成为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的必然选择。茶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也是容易接受的一种文化,作为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更有理由将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作为一种媒介和窗口。

  以茶文化作为公共外交手段抑或是成为公共外交的“魅力攻势”,茶文化是一种软力量的表达,茶文化的表达往往是比较柔和的、直截了当的和容易被理解的。茶文化在塑造有吸引力的国家形象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张士康(院长/博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茶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探索

  茶业产业链长,是典型生态、健康、民生产业实体。中国茶产业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战略机遇期,外源性资本涌入,内源性资本固化,茶企纷纷增资,进行企业扩大再生产,工商、金融、风投等非茶行业资本对茶业领域有良好的发展预期。各级政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财税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引导。

  传统茶业优化发展路径为GAP(良好农业规范)—GMP(良好作业规范)—MC(营销渠道或通路)。

  现代茶业发展路径为“全价利用、跨界开发”,以茶树为基本原米,以现代科技手段,对其内含物进行全方位利用和开发,把茶资源开发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日用化工品等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消费价值。

  未来茶产业发展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提质、增效和转型,构建以高效生态茶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加工、资源全价利用、商营模式创新、科技园区建立和文化传播体系设计为扣件的产业创新链,实现茶业倍增式发展。

江用文(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建立高效的茶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世纪以来,茶产业对科技的需求明显增强,茶业科技创新进展加快,一大批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应用于茶叶生产,有力推动茶产业快速发展。但近年来,茶园发展速度过快,资源利用率低,茶业效益急需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低;茶叶流通销售体系不完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快速增加;市场集中度低,缺乏知名品牌。目前茶产业急需转型升级。

  茶产业转型升级需依靠科技创新扩大市场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当茶业科技创新带来资源利用率提高,则往往引起生产要素从茶产业流出,从而实现了茶产业转型升级。

  茶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开发新产品,拓展产品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园单产。茶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有: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质量安全与检测和茶业信息化。

  科技创新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部分组成,包括科学知识的生产、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等等。涉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茶叶企业和技术推广机构是从事茶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郑国建(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标准化是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人类社会离不开标准化,茶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我国标准化步伐日益加快,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和简化产品生产、加工和管理,但实际往往相反。一些根本没有必要制定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造成标准大量重复、相互矛盾、交叉。该废止的不废止,该备案的不备案。原因是茶叶行业主管部门众多(包括农业部、供销总社、商务部、质检总局、食药总局等),茶叶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分散,标准制修订工作互相分割。

  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是当务之急。进一步疏理现有的各种茶叶标准,废除不合时宜的标准;修改那些交叉重复和矛盾的标准;建立一批缺失的标准。使各种标准(良种繁育、茶园开垦、茶树种植、农药使用、肥料施用、鲜叶采摘、加工、产品、包装、标签、贮存、运输和销售标准等),配套齐全、协调一致,覆盖全程的茶产业链标准体系。

鲁成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茶叶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茶产业升级发展路径探讨

  实现我国茶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其路径主要有四条: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现代经营管理和品牌化营销。

  茶产品分“地缘”茶产品和“非地缘”茶产品。“地缘”茶产品如:西湖龙井、祁门红茶等,品质独特有差异化,其具有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适合做礼品,销售渠道以专卖店为主。“非地缘”茶产品“买天下茶,卖天下茶”,易同质化,属工业化产品,大众消费,销售渠道以超市、电商为主,不受资源约束。

  品牌引领茶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提升茶产业链的知识、科技含量,形成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创造出高附加价值。形成并保证茶叶“独特的品质”“声誉”的良性循环,满足特定的消费需求。标准化生产围绕标准化、可重复的生产过程展开。制定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应为强制性技术规范,主要有五方面内容:产地范围、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产品品质特色及质量安全规定、标志使用规定。现代茶业经营管理围绕茶叶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的经营战略定位、经营组织与决 策、经营机制、经营团队、经营计划、资源管理、经营文化、科技与生产、仓储保鲜与物流、销售与品牌管理、全程可追溯、信息与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


分享到

推荐阅读

四川宜宾早茶开园采摘

>"/>早茶开园仪式民族广播网成都2月17日消息(记者刘涛通讯员李清凌)二月的四川宜宾春意盎然,阳光和煦、十指纤纤,采茶女将一粒粒嫩绿的茶芽摘下放入框中。2月17日,2017年第十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开园采摘活动在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乡茶园牧歌生态早茶基地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宜宾产好茶,好茶在宜宾”为主题。在广阔的早茶生态基地内,采茶女们进入到各自的采茶 ...

2017-02-20

首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启幕 23国家和地区茶界大咖共襄盛会

年会现场 3月17日上午,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国际茶叶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小组、中国茶叶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在四川宜宾市正式举行。作为茶界的一次盛会,本次年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茶界代表、国际间茶业行业组织负责人及国内部分产茶省份茶叶消费市场的代表等共计300余人参加。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正式为川茶 ...

2017-03-17

品牌赛事 等你报名 | “君子四雅”茶空间大赛 2017年再度来袭

2016年四川茶行业十大关键词

2016年四川茶行业十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