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了广州最多的连锁茶馆后,他现在把目光投向了“一带一路”。他说,当年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茶开道的,他现在不停奔走在东南亚和中亚,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全世界都能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南方日报记者 项仙君 实习生 彭睿
“一生只做一件热爱的事业”
煮水、涤器、烫杯、取茶冲沏,行云流水之间,连俊江已将沸水冲罐巡回至杯满七分。轻轻捻起茶壶之间,氤氲白雾丝丝卷起,金黄的茶水自紫砂壶中涓涓落入,顿时晶莹剔透的茶杯间茶香满溢,茶里杯外都透露着潮汕功夫茶“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的浓浓茶韵。
见到连俊江是不容易的,这么多年来,作为几个茶叶商会的副会长和瑞丰茶馆的掌门人,他参加的新茶发布会很多,但几乎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踏实、低调,见人就合掌致意,眉目之间含着平和的笑意,聊起天来带着潮汕家乡的口音。他不愿臧否人物,谈及业内一些不好的风气时,他就不停劝记者喝茶。他说,他不愿别人叫他什么企业家,他只是一名“茶痴”。
“别看这一小杯茶,‘一叶一世界’,茶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人生道理呢。”连俊江伴着茶韵,将余津一点一抬头地点入杯中,缓缓向我们道来:“你看,茶杯、茶碗、茶座这一整套茶具,代表着‘天’、‘地’、‘人’三才。茶汤精华包融于茶杯之中,意味着人接受着自然万物的滋养;茶壶泡茶之后将茶汤盛于‘公道杯’之中,因为从‘公道杯’中的茶汤浓度一致,代表‘人人平等’;倒茶时讲求‘茶满七刻’,因为杯满则茶溢;品茶之间,都是‘拿起’与‘放下’,这是处世之道;茶叶无关贵贱,品茶更重个人喜爱与心境;茶叶从采摘、碾压,再到烘焙、泡煮,真正的好茶叶必须经过‘上刀山,下火海’的千锤百炼。好茶如此,人生亦然。”
平时烟不离手的老连笑称,他去医院体检时发现身体几乎没什么毛病:“这就是喝茶的好处!”几十年的历练让他现在对所有茶的品类都如数家珍,抿一口往往就能品出茶的类别、品质与年份。面对记者的惊叹他摆摆手,“这不是什么本事,如果你几十年只做一件事也能这样”。他介绍,“在广州我们也能发现很多做双皮奶、椰汁炖鸡之类的小吃老字号,这么小的店面只做一个品种,一做就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每天都有人排队,你一尝它们的味道就会惊叹!要说秘方,不过就是将一种产品做到极致罢了。”
做茶,需坚守正道
连俊江告诉记者,他出生于潮州茶业家族,到他已经是第三代。早在1976年,还只有14岁的连俊江,就在家人带领下,开始在家乡从事茶叶行业生意;1987年,连俊江只身一人来到广州开始闯荡。在广州开展茶叶贸易的第一个落脚点,位于东风东路的地质勘测局附近。谈及选择东风路的原因,连俊江笑道:“因为租金便宜。”没有广州户口,就不能办营业执照,靠着几百块租金租来的店面,连俊江像销员一样一家家茶叶店寻找买家,将档口作为物流点,发货给那些茶叶店。
经过4年的摸索与积累,1989年,连俊江家族的“瑞丰号”在广州拥有了第一间茶馆,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广州最早挂茶馆名号的茶叶店。连俊江的想法很简单,广州人爱喝茶,而茶必须先品才能知道品质如何,但当时以国营茶叶店为主体的卖茶方式基本上都只能隔着柜台挑商品,顾客根本没有品尝的可能,这不符合茶道。他首开“先品后买”模式,也成为广州市茶馆行业的“开创者”。
凭借良好的商业信誉、卓越的专业知识,“瑞丰茶馆”在广州从9.5平方米的店面,已发展为有近10家连锁分店,经历26年的风风雨雨,逐渐发展成为业界龙头,业务覆盖种植、加工、销售的茶叶产业网络。
瑞丰号发展至今,连俊江的儿子更倾向将父亲的成功原因总结成两点:创新不止与坚持品质。
连俊江的“创新”,通过三件事情就足以凸显:1989年,连俊江刚在广州创建了全广州第一家民营茶馆时,就从客户体验出发开创“先品后买”消费方式;1995年,借助广州独特的“商贸中心”地理优势,连俊江打破茶馆中产品单调的销售格局,将“六大茶系、十大名茶”汇聚一堂;1998年,连俊江又一次在东环路的瑞丰分号做出创新,首创“茶馆与私房菜相结合的新模式……
40年来,凭借“把握生产,控制加工”的品质把控方法,连俊江坚持亲自为瑞丰号挑选优质的合作商家,“只相信亲自看过和检查过的商品”,因为只有品质才是品牌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他认为,茶叶是消费品,应贴近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茶叶消费也应回到理性、回到“茶”本身。这也是十几年来经历一轮又一轮的炒茶风暴、经历茶市起起落落之后,瑞丰仍然屹立不倒的原因。
他指着面前的茶说: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喝茶?不止是它对人体有益,更因为它能陶冶性情。茶能静心,真正做茶的人不可能去炒作茶市,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怎么可能不吃亏?他拿出两份铁观音摆在记者面前,一份茶色碧绿通透,一份略显黑黄,问哪个是好茶?记者说不是显绿的那个吗?还很香呢!他摇摇头,指着碧绿的那份茶说:这就是宣传错误信息误导消费者的结果!铁观音不能缺少烘焙的步骤,只有烘焙至黑黄茶叶方才熟,它所飘散的茶香应该是自然而不是添加的。为什么有些茶最后都烂市了?就是因为没有遵循正宗的制茶工艺,没有坚守正道。
第一个把茶展办进博物馆
“终于有人在广东办起了茶文化展!”回忆起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茗香茶韵”中国茶文化展,广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黄波如是感叹,更是感谢连总做了一件茶业界的大好事。
连俊江告诉记者,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更广大群众认识到茶的魅力,让传统的茶道回到百姓中去。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得到他的大力支持。
2013年12月28日到2014年2月18日的三个月内,广州市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的“茗香·茶韵——中国茶文化展”,共计迎来了超过40万人次的参观者。市民们通过“茶源”“茶荟”“茶具”“茶彩”四大篇章,闻到了真正的中华茶香。
为了让观众有感性认识,连俊江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外地运来茶叶实体标本,并全景式展示茶叶的生产过程、茶器源流、茶艺历史等,从“什么是茶叶”为起点,向参观者展示秉承“文明之邦”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魅力。
在这次茶文化展中,瑞丰通过元宵“猜灯谜”等活动方式宣传传统文化,每天报名者爆满,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们又引入微信公众号等现代社交工具,开创性通过“扫一扫”来了解展品的背景、工艺等,公众账号在三个月内达到了30万用户的峰值;还请来印度、英国、土耳其等外国友人,结合不同国家的茶产品,向参观者开展表演和讲解……这场广东省博物馆第一场以“茶”为主题的民俗文化展览,向广大参观者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精深内涵,取得的反响出人意料:一些外国使馆组织太太团来观摩,日本客人对展示的远古茶器十分着迷,陕西等地的博物馆也向瑞丰提出协助办展的要求。
“越做到最后,紧迫感就越强烈。”受到展览反响的感染,连俊江决定做更多:他在广州萝岗区购置了一块地,准备建立永久性的“茶叶博物馆”,并开办茶叶学校,通过理论结合实践,从种植、土壤、生态、烘焙、茶艺等等全流程培养“茶讲师”,以知识“裂变”的方式,一传十,十传百,传播茶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如果帮助大家都懂茶并培养起喝茶的生活习惯,我们老茶人的使命也就功德圆满了。”
他认为,“将来如果我们的子孙后代谈及‘茶’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是‘冰红茶’,那茶文化断代就到了难以弥补的地步。茶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茶源于自然最终也归于自然;茶如人生,名声、财富皆来源于社会,因此,回馈社会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让茶文化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这些年来,连俊江不但跑遍了国内所有茶区,而且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他与斯里兰卡的总统一起喝过茶,与格鲁吉亚的企业家们研讨过茶文化,更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开过品茶会。他几乎走遍了东南亚,足迹遍布泰国、马来西亚、格鲁吉亚、俄罗斯、巴基斯坦等。每到一地,他就依托当地的潮汕商会,把爱茶的人聚集起来,在细细品味中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的茶道。如今,瑞丰号的珍品已被斯里兰卡的佛教博物馆“佛牙寺”收藏,从国家政要到普通百姓,许多人正是通过连俊江才对中国茶有了新的认识。
现今,连俊江的儿子连宗豪也接下瑞丰号第四代传承的衣钵。回忆当初做出承接父业的决定,是始于连宗豪对茶文化的忧思:“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为什么如今我们全国的茶企,加起来都做不过一个立顿红茶?”他说,原来虽然生长在茶叶世家,但父亲成天早出晚归做生意,自己对他的事业知之甚少,也没有兴趣。毕业之后他去了一家知名企业做审计,经常做得疲惫不堪。回家后父亲就让他喝功夫茶,慢慢泡,慢慢品,竟然很快就身心愉悦。在与父亲长谈之后,他感到年轻一代的责任,决定从原先的专业领域辞职转行投入茶行业。
连宗豪的第一步就是接手做茶叶博览会。正是这个博览会,也完成了他个人茶知识的启蒙,也坚定了他做这一行的决心。而他的妹妹则更远赴日本和台湾学习茶道,“茶道源自中国大陆,现在我们却要去外地学习,这本身就让我们反思!”他认为,中国茶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要在标准化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在刚刚结束的广州茶叶博览会上,广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黄波告诉记者,茶叶曾经是丝绸之路的主力军,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今天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茶文化也是天然的开道者,是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而广州作为全国最大的茶叶聚散地,拥有群众基础最广泛的茶文化人群,应该多一些像连俊江这样的茶文化传播者,中国茶走出去了,中国文化就走出去了,“一带一路”就更坚实了。
对话
用心才能做出好茶
南方日报:我们注意到,这些年来,中国茶市起起伏伏,先后经历了几轮炒作风潮,一些商家损失惨重,对此你怎么看?
连俊江:我一直认为,茶叶首先是一个消费品,是给人喝的,这决定了它不可能价格贵到普通消费者都喝不起。如果把它当成一个投资产品,就背离了它的本来属性,肯定会吃亏。
南方日报:这些年茶市也闹出过不少给茶叶加香精,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对消费者的信心也有些打击,你认为原因何在?
连俊江:真正做茶的人都知道,培育一种好茶不但需要良好的土壤和养护,制茶工艺更要科学,要以健康为第一考量。给人喝的东西,如果不讲良心,必然会受到惩罚,最后被市场抛弃,我觉得当前尤其需要正能量。
南方日报:为什么你现在会花那么多精力在海外市场?你觉得中国茶要走向世界,还有哪些障碍?
连俊江:“一带一路”是让中国茶文化走出去的最好机会,我们不能错过,这也是我们老茶人的历史责任。我把自己的茶叶拿到国外给人品尝,他们都很称赞。但说实话,要在当地推销,就必须遵从他们的标准,接受他们严格的检测,在这方面我们中国茶传统的制作方式在立顿等跨国企业的标准化生产面前是吃亏的,因此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南方日报:作为一个企业,你为什么想到办茶叶博览会和茶叶学校?
连俊江:推广茶文化呀!如果我不做你不做那要等谁来做呢?喝茶不只是为了解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中国茶文化的日常表现。只有让年轻人了解并接受、喜欢上中国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才有可能让茶叶造福众生,并走向世界。
下一篇:汪涵只希望与茶互相思念
天下茶友网3月2日讯: 追溯蒙顶黄芽之源、探寻蒙顶黄芽传统工艺、弘扬蒙顶黄芽品格,大力推广蒙顶山茶和茶文化,此篇文章为问源·人物篇·杨天炯。 同著名茶叶专家杨天炯一起品鉴黄茶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一首甜津津的民谣滋润着我干旱的童年。我是生长在这座茶山的姑娘,一直爱家乡更爱家乡的茶叶,也许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家中祖祖辈辈都做茶叶 ...
2016-03-02创业之星付志洪: 创业需要“ 韧劲 ” 和 “ 闯劲 ” “大家要抓紧对雪后的茶树进行管理。这场大雪不仅会减少虫害,而且会提高即将到来的春茶质量,一定会迎来好收成。”寒潮来袭后连续几天,四川洪雅县中山乡前锋村党支部书记付志洪都往茶山上跑,指导村民及时管理冰雪覆盖过的茶树。 如今,38岁的付志洪除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还是四川省雅雨露茶业有限 ...
201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