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宾:黄以正
黄以正,出生在台湾,1992年在美国居住至今,拥有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学士、明尼苏达大学咨询心理硕士等等的经历。2002年开始在美国经营茶叶以及茶文化方面的事业至今,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开设了3家“禅茶吧”,现在主要从事的是移民、投资方面的顾问公司。黄先生曾参加过四次的美国茶博会,最多時拥有40名美国员工,95%的客户均为美国民众。曾多次应邀至美国各大学以及博物馆,公家机构以及大型企业以茶文化作为主题,话题及应用范围涵盖从美术学院设计,博物馆文物展览,国际文化展示,以及行销公司管理人员训练。
3、中国茶在美国的扮演角色,以及可能的未来演变。
这那我想就我们第三个话题进行分享,讲到中国茶在美国的角色,前面的分享已经提出过几点特殊的看法了,那就未来的演变,我想第一谈到的是大家都关心的口味上的中西合璧。
就像之前提到的美国人饮茶习惯还是停留在喝茶阶段,还没有走到“品”的阶段,所以中国茶在推广到美国的时候,口味上必须要做一个平衡,让他们在喝的角度能接受中国到产品进而能够提升到品的能力培养。
我自己和国内茶叶制造商的接触中,我发现大家对口味事实上是有自己的坚持的,都是觉得中国茶应该以这种方式和口味去推广,毕竟这个在中国的市场也推广的这么久也很受欢迎。在这里要分享的是,如果我们要推广的产品,面对的是在一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消费群,口味上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刚才群友提到的星巴克在中国也有“白茶”在其饮品单上,这也是一个有弹性的折中的方式,也是融入本地文化的一种表现。在美国茶的消费市场上来看,除了中国茶,其它国家的茶叶产品,他们在口味上的多样化,绝对比中国的茶叶来的多,而且非常多。
接下来我想提的一点角色上的转型,应该是会让大家兴奋的一件事,就是所谓国际品牌化的方向。茶这个产业,从中国近代的历史来看,事实上很多大的茶叶厂,基本都以出口贸易起家。换句话说就是贩卖原料为主,原料价格低,而且本身特色不高,只是很单纯的商品贸易,但是我想中国茶在美国的市场继续走下去,会慢慢的从贸易的形式转变成可以独自成立品牌的方向努力。我个人也认为中国的茶走向国际品牌化,是非常必要,也是必须发生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的把中国茶带上世界的无舞台,而不是只是原料出口的最大国家。这也是我觉得中国茶在世界茶的竞争中,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方向。
在国际品牌化的同时,另一个可能的演变是,希望国内的茶人,或者龙头企业,能够一起协助建立一个比较明确的分级认证制度,来提高中国茶的竞争力。这点和我之前分享关于中国茶叶将其当作艺术品推广是有相当的关系的,中国茶如果要走出到世界的市场,我个人最期待的一个演变方式就是把分级制度做一个标准化,不光对我们自己的国人,同时对西方人士在接触中国茶的同时,能够很快了解中国茶的不同,进而增加购买的消费认知的能力。刚才提到的法国农产品产地认证制度,这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概念,基本上只要是能够证明茶叶是本地原产,不受任何其它包装因素影响,这个本身就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卖点。
总结刚才分享中国茶在未来的演变第一是口味上的中西合璧,第二是品牌国际化的必经路程,第三是建立简单明确的中国茶分级制度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最后利用不用产地认证的方式来正面推广中国茶的复杂性与多元化。
接下来分享的也许和今天的话题有些距离,但是我想提一下在美国我看到的一种中国茶的推广方式。各位如果去过美国的茶博会,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茶叶厂商在参展,我个人就参加过许多次,中间也有帮助中国的茶叶厂商帮他们做规划,许多中国的厂商是非常缺乏弹性的。比如从德国、日本或者新加坡来参展的参展商,他们会把摊位布置的非常多彩多姿,美轮美奂,非常吸引人群的停留。但是许多中国的参展商,在摊位布置是不会花太多成本成本的,与其它国家的摊位相比,茶叶公司也许比别人大十倍,但是摊位绝对是逊色许多。这种情形下,各位可以想象,如果你参展的是美国人,这个在视觉和认知的效果在开始就输人一大截了。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非常需要好的茶叶形象大使,或者对美国商业操作手法非常熟悉的人,来替我们的中国参展商来做一个好的企业包装。让他们不光大老远花机票去参展,而是有实质上推广的效果。以上是我对中国茶在美国未来可能的演变方向。